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查看详情
矿地融合:矿城转型升级的徐州实践
字体大小: 新闻来源: 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 2017-06-30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这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因煤而兴的煤炭城市,逾百年的高强度开采,使这座城市伤痕累累,“黑洞”百遍布,曾被喻为“一城煤灰半城土”。这是一个敢于先行先试、活力四射的新兴城市,近几年来的持续推进矿地融合,使这座城市在生态国土中华丽转型,成为了“一城青山半城湖”。

  这座城市就是位于苏北地区,累计开采煤炭10亿吨左右,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做出重要贡献的徐州。

  外观赛“金玉”,内涵更诱人。在第27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中国矿业报记者随“聚焦生态国土 突破矿地融合”采访报道团深入徐州惊喜地看到,原来坑坑洼洼的采煤塌陷地碧波荡漾、鸟语花香,成为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曾经杂草丛生的采矿废弃地,或成为了农民致富脱贫的高产田,或成为了“日进斗金”高科技工业园区。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单一的窘境,徐州的转型秘笈又是什么?从过去人见人痛的“丑小鸭”,到现在人见人爱的“白天鹅”,徐州市的蝶变之源又是什么?

  作为矿地融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并亲眼见证了徐州市巨变的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一语破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绿色生产力。这是我们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潜力优势,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科学配置国土资源为导向,着眼生态国土建设,创新推进矿地融合,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的结果。”

  矿地融合:打造生态之都

  碧波荡漾,芳草萋萋,亭台楼阁。走进贾汪区的潘安湿地公园,仿佛到了南国古镇。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作为徐州市采煤塌陷最严重、面积最大的地区,曾是坑塘遍布、荒草丛生、污水横流的一片沼泽。

  “这块塌陷地共有1.74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位投资最大的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1.71亿元,采用‘基本农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模式,既打造了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的里程碑式项目,又提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典范。”贾洼区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王志刚介绍称,在对该塌陷区进行整治基础上,2011年实施了潘安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目前,整个湿地公园水系发达,构成了天然的水循环系统,形成了4000亩湖面、1000亩湿地的生态格局。

  这只是近年来徐州市推进矿地融合、打造生态之都的一个缩影。

  作为江苏省惟一的煤炭基地和资源型枯竭城市,徐州的煤田赋存面积达1400平方千米,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全市因采煤塌陷40万亩,涉及6个(县)区、28个乡镇(办事处),183个村庄,40多万人。

  煤炭产业的发展,既让徐州在煤炭行业鼎盛之际享尽了“华东煤都”的荣华富贵,也让徐州在煤炭败落之时饱尝了“矿衰城破”的切肤之痛。脏兮兮、灰蒙蒙、黑乎乎,一城煤灰半城土,这是徐州曾经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面对着40万亩的采煤塌陷地,李钢这位国内惟一博士生导师的国土资源局局长痛心疾首地比喻说:“这是地球伤疤、城市黑洞,与当前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

  “坚持矿地融合,以治理采煤塌陷区为重点,弥补历史欠账,补齐徐州生态环境短板!”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在徐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拉开了向城市黑洞宣战的序幕。

  加强整治,调查先行。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与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合作,发挥科研优势,完成全市37个主要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调查,查清采煤沉陷地37.83万亩,其中沉陷深度大于1.5米的面积高达22.56万亩。

  “为治理好这一‘生态疮疤’,我们针对沉陷地的形状、土壤类型、地层结构、稳沉程度、积水深浅等不同情况,坚持沉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进行分类改造利用,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逐步把沉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变历史包袱为极具潜力的发展空间。”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建华说。

  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4.6亿元,先后对9.65万亩采煤沉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完成了商湖、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湿地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使各类沉陷区变成耕地和涵养生态功能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14年3月,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播出大型纪录片《消失的“黑洞”》,同年11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城青山半城湖”为题,全面深入地报道了徐州市生态建设和采煤沉陷地综合治理工作。

  “原来,这里是汪洋一片,环境恶劣,通往村子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的。通过湿地建设,现在生态环境好了,空气也清新了,附近的老百姓和周边的人经常来这里游玩。”沛县安国镇周田村村民秦岭谈到安国湿地公园时激动地说。

  矿地融合:破解发展之难

  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缺口大,近年来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矿业城市大量亟待治理的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又破坏了生态环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如何盘活矿业城市的这一存量资源,把“包袱”变成“财富”,为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的动能,成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亟待破解的难题。

  “只有把矿政与地政深度融合在一起,顶层设计,统筹发展,共同推动,才能把‘两难’转化为‘共赢’。”具有战略思维和超前眼光的李钢结合国土资源部淮海经济区科研基地以及“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建设,以“合理开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目标,通过对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协调利用、保护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创造地提出了“矿地一体化”资源统筹管理新理念。

  “矿政融合主要包括矿政地政统筹管理、矿政资源统筹利用、城矿乡统筹发展三个方面。”李钢介绍称,统筹利用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挥矿地一体化信息系统信息集成作用,在时间、空间上统筹考虑矿业权设置、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使用,对矿产和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有序开发和利用,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实现矿区生态重建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矿地统筹发展就是充分考虑地上、地下资源的同位性,通过对矿产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综合运用绿色矿山开采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技术以及土地相关改革政策等手段,推进新建和历史遗留矿区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土地沉陷、生态环境破坏及时进行复垦与治理,并结合统筹新村镇规划,合理实施村庄搬迁,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城、矿、乡统筹发展是创新采空区土地利用模式,根据采空区边界与城市建设用地的位置关系,将开采规划中压煤村庄搬迁要求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有效调节和引导,促进矿产和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煤炭开采、生态修复和城、矿、乡统筹“三位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新模式。

  徐州市对生产型矿区,主要是按照矿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开展矿产与土地资源调查,建设“矿地一体化”数据库及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通过编制矿区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推进新建和历史遗留矿区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引导矿业城市走向城、矿、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该市重视技术创新,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研究中心和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等平台,建立了煤矿区开采损害的实时预测模型及预测参数体系,实现矿区采动损害预计与土地资源破坏超前预警,为采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基于土地利用约束的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徐州市结合矿区土地资源利用需求,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保护与土地利用,从时间和空间协调角度研究煤矿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开展了沛北产业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压煤村庄搬迁规划等“多规融合”研究,实现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资源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沛北一体化是该市典型的生产型矿区矿地统筹实施模式。沛县北部是徐州煤田的主体部分,区域内分布着8座生产矿井,现有不同程度塌陷地5074公顷,沉陷程度在1.5米以上的有2400公顷,沉陷程度在1~1.5米的有2067公顷,沉陷程度在1米以下的有607公顷。根据矿井开采计划,预测在2020年塌陷土地5659公顷、2035年(即煤炭资源枯竭时)塌陷土地17842公顷。

  2014年,徐州市把“沛北一体化”发展纳入了市级战略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沛北走出一条“区域一体化”和“矿地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新路,以“合理开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目标,通过对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协调利用、保护和管理技术的研究,编制了《徐州“沛北一体化”暨矿地统筹实施规划》。按照该规划和黄河故道流域片区土地利用规划,沛县黄河故道流域范围内7镇,2020年预计新增耕地6万亩,其中工矿及村庄3.6万亩,农用地整理1.8万亩,未利用地整理0.6万亩,2030年7镇预计新增耕地11.9万亩,其中工矿及村庄8.9万亩,农用地整理2万亩,未利用地整理1万亩。

  沛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韩方义介绍说,通过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采煤塌陷区地复垦项目,新增耕地2.21万亩,有力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

  该市还充分利用工业广场等工矿废弃地,推动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与德国莱茵城市规划设计集团签署了《东方鲁尔文化生态产业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关闭的原权台煤矿工业广场,以德国鲁尔园区转型为样本,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文化创意和养老养生等产业,打造“东方鲁尔”生态示范区。该项目规划占地1120亩,计划投资总额22亿元,再造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

  同时,徐州市全面开展采空区建设再利用。在塌陷区上拔地而起的泉山经济开发区,则是徐州市这座矿业城市利用采空区和塌陷区转型升级的一个典范。该开发区在采空区上引进徐州综合物流园项目、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园项目、永宁汽车博览园项目、永日电梯、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等3亿元重大产业及功能性项目15个,上市企业7家,总引资额20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7400个。此外,徐工、协鑫等企业利用采煤塌陷地建设工业产业园,变落后产能为环保和再生能源产业;鼓楼区所有化工企业全部迁入贾汪煤炭采空区,解决市区退城入园企业搬迁安置用地问题。

  据统计,近几年来,该市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285个,总规模3.39万亩,成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较大、技术领先、成效显著的地区;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5.8万亩,对全市42处、253公顷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建成全国首座宕口遗址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城市矿山治理样板工程。

  “我们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矿地统筹发展,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矿产开发规划等实现‘一张图’多规融合,既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又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为矿业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动能。”李钢表示。

  矿地融合:营造和谐之基

  徐州的矿地融合模式,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诠释了绿色发展新理念,还实现了矿地和谐,探索出来了一条干群和谐富裕的精准扶贫之路。

  邳州市废弃工矿地面积6168余亩,通过对这些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与新增建设用地挂钩,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不仅确保了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而且还促进了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

  2011~2015年,该市的车辐山镇对车前村等村采石场进行治理,增加高标准耕地1116亩,实现年收益160余万元;邹庄镇呦山村的采矿废弃地通过治理,新增高标准农用地近百亩。

  车前村村民张言增指着已半人多高的玉米笑着说:“原来这里都是高低不平的小块荒地,每年每亩地承包费30元。现在尽管每年每亩地的承包地提高到了360元,但土地质量提高了,能机耕机种机收,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我承包了30亩,每年每亩地夏秋两季,可收小麦1100斤、玉米1000斤,每年仅此一项就收入好几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张言增高兴地说。

  邹庄镇呦山村村民张银修也是废弃工矿地复垦的受益者。在种满花生、大豆的耕地前,他感触颇深地说:“原来这里都是寸草不生的废石坑,治理后我承包了20亩,每年每亩地承包费200元,每年纯经济收入达3万元。”

  相比这些依靠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而脱贫的村民而言,沛县杨屯镇等一些采煤塌陷地的村民则通过沛北一体化发展,开始过上了住高楼、进工厂的小康生活。

  “我们通过整体搬迁、入住新村,5000多名的村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和谐富裕。小区配套齐全,对面就是学校,附近有工业园区,村民都变成了工人。”杨屯新村党支部书记吕中中感慨地说。

  杨屯镇镇长武来义掰着指头给在场的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矿地融合,落实‘沛北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人口向镇区集中,住宅区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新镇区搬迁涉及人口2.75万人,节约土地3396亩,置换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5096亩。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27平方千米,现已入驻企业30余家,安排就业人员5000余人。2016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2亿元,促进了矿地共同繁荣,实现了节约用地与增产增效‘双提升’。”

  在矿地融合下,矿山企业也少了外界干扰,实现了轻装上阵。

  “过去,因土地塌陷、房屋开裂,当地矿乡关系十分紧张,严重影响了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张双楼煤矿总工程师罗武贤说,“现在通过一体化发展,村民都搬迁了,我们的生产外部环境改善了。我们坚持绿色开采、科学开采,提高‘三率’,不仅要把煤炭全部采出来,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煤炭洗选比例,加强对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贾汪区坚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融合理念,治理了采石废弃矿山地2000亩,实施了月亮湖、小南湖、督公湖、潘安湖等一批综合整治项目,现在已经创建了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绿化模范区,拥有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家、江苏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家,衍生出旅游、餐饮等大规模产业服务链,拉动了方圆几十千米范围内经济发展,为周边3000余名百姓提供了创收增收机会。

  “我们将继续深化矿地融合机制,加大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近期正在积极开展‘万千百’工程,对9983个村庄的闲置土地、1000座矿山废弃地和100个乡镇的闲置土地集中整治。”李钢最后表示,“‘十三五’期间,徐州市将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红线、推进土地和矿产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和开展生态修复,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市计划实现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15万亩,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全市退出14家煤炭矿山,治理废弃露采矿山面积1.14平方千米,重点完成铜山区、贾汪区、邳州市、睢宁县18个废弃露采项目,治理采煤沉陷地面积54.61平方千米,确保稳沉区采煤沉陷地治理率100%。”